「夢的敦煌(1):嘉峪關」昨天上精選,這原本小貓兩三隻的私領域一時之間湧入許多陌生網友,熱鬧極了。
本來以為敦煌是個遙遠又冷門的地點,發表第一篇後就有點偷懶外加意興闌珊,想說偷偷摸摸結束算了……看了回應後才發現滿多人對敦煌感興趣,大家不嫌棄的話,那我就繼續發表囉。
還有,「夢的敦煌」全文已經發表在2008年11月號《皇冠雜誌》,不過礙於篇幅有限,照片登的不多,真正完整版的攝影圖文集在這裡,大家真是賺到了!
●鳴沙山,夢一般的樂聲
從嘉峪關往西390公里,即是河西四郡中最西端的一座古城:敦煌。
古代,這390公里,要騎著駱駝走上幾天幾夜,而且隨時有在戈壁灘迷途的危險。就算在十年前,也要開上一整天的車,一天下來,路上往往是杳無人煙。現在,高速公路開通了,一條筆直的柏油路暢快淋漓的穿過無人的戈壁大漠,不過三、四個小時,我已經到了敦煌市。
文獻中說:「敦,大也;煌,盛也」,從公元二世紀起,敦煌已是絲路中的繁華要塞。在我想像中,坐落在荒漠中的敦煌是一座盛大繁榮的城市,但是,真正來到這裡,才發現敦煌市小巧玲瓏,徒步就能走遍主要街道,而井然有序的街道,設施完備的賓館,實在難以想像它千年前的模樣。只有進城時,一尊飛天神像,引人遙想起千百來來,它曾經繁華過,也落寞過,承載過許多歷史榮辱、朝代興衰,千百年來的商旅和地方仕紳,在敦煌莫高窟留下極具藝術價值的洞窟壁畫和佛塑像,讓世人驚艷不已,也引我前來。
到達敦煌後,正是日正當中時分,氣候酷熱乾燥,我先在飯店休息避暑,直到太陽西斜,才出發到位於敦煌城南五公里處的月牙泉和鳴沙山。
一到鳴沙山,就聞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沁人心脾的馥郁芳香,十分醉人,幾經追問,才知道原來是沙棗花的香味。沙棗樹外表其貌不揚,沙棗花亦是小小黃黃一串,但它卻十分耐旱、耐鹼、耐寒,道旁、渠邊、阡陌間,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。(我顧著玩,沒拍到沙棗花的特寫,那兩張小照片是網路上抓的)
從花香中回神,我望向眼前綿延不絕的沙丘,那被風切割出的優美線條,如夢似幻,簡直是神的手筆,就算被踩了,經過一夜風吹,也會立刻恢復原形。
在陣陣花香中,我「艱難」地走向鳴沙山。
艱難,因為沙質實在太細滑柔軟,難有著力點,幾乎是走一步退半步,而且那沙會不斷地滲入鞋子裡面,所以我每隔幾分鐘就要脫掉球鞋「卸沙」,更慘的是,經過一天太陽光的照射,沙子已經吸收許多熱氣,雖然是向晚時分,沙子仍然熱到發燙,有多燙呢?它,竟然讓我的NIKE球鞋的鞋底溶化,和鞋面分離,一抬腳,我的球鞋就開口笑了!(因為光線角度關係,我轉身換個方向,天空立刻從灰白變成碧藍。)
就這樣,我的球鞋「笑」著踩過鳴沙山上紅、黃、綠、白、黑五種顏色的沙,也伴著我聆聽風吹過時,沙粒中響起宛如弦樂、銅鑼的樂聲,聽說天氣晴朗時,響聲更大,我恍然大悟,這「沙嶺晴鳴」不就是鳴沙山的由來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