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1997年夏天,我第一次到巴黎,看到塞納河上這片巨大陰灰的天色、灰白暗濁的建築和濁綠帶灰的河水,感覺一股沉鬱襲上心頭,我驚覺,原來,這就是波特萊爾眼中,所謂巴黎的憂鬱啊。那樣巨大的、無所不在的憂鬱撲天蓋地塞滿了我的眼睛,我簡直以為自己在作夢了。

2007年,相隔10年後,就在明天,我又要踏上巴黎之路了。

之前工作太忙,一直沒有好好規劃行程,又看到Edmund White《巴黎晃遊者》這本書,當下心頭一懶,便合理化了自己的行為──哈,不如,我也來做一個巴黎晃遊者吧。

沒有非去不可的景點,沒有非買不可的東西,沒有非吃不可的食物,不要按圖索驥,急急切切的尋找熱門之地,就放輕鬆,走到哪玩到哪好了。

看看Edmund White形容得多好:

「巴黎是一個只打算讓行人看見的世界,因為只有閒逛的步調,才能將豐富(雖然不耀眼)的細節盡收眼底。晃遊者,flâneur,在法國的歷史淵遠流長。一位義大利的旅行家在一五七七年說道:『觀看路過的行人一直是巴黎人最喜歡的消遣;難怪他們被稱為傻看者。』」

「晃遊者的定義便是閒暇極多之人,他可以花一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,漫無目地閒逛,因為,特定目標或精準分配時間,不符合晃遊者的真正精神。過度的工作倫理(或者想要觀看一切及遇見每一個具有公認價值的人士的衝動)會阻礙『與群眾結合』的瀏覽與巡遊的野心。」

而在Café La PauseBlog,驚見她引用我極喜愛的《巴黎晃遊者》中的一段,那是另一位晃遊者──班雅明。1929年他就寫出晃遊巴黎 和羅馬的不同。恰好這兩個城市我都去過,因此對他所說感觸良多。

提到羅馬他是這麼說的:

在羅馬,即使是作夢,也被迫要沿著鋪著很完善的街道前進。而且城裡充滿太多的廟宇,被圍住的廣場,以及國家聖地……這些偉大的回憶,歷史性的戰慄,這些對晃遊著來說都是垃圾,他很樂意將之留給觀光客。

提到巴黎他則是這樣說的:

巴黎是晃遊者的應許之地,變成由活人構成風景的人,並非外國人,而是巴黎人自己。

簡單的說,在羅馬,你沉醉歷史;在巴黎,你不得不為巴黎人著 迷。著迷不代表喜愛,就像恐怖片令人著迷,但不會讓人想起時欣然微笑。巴黎人的迷人,來自對無止盡的埋怨,無法控制的追求個人主義,無法理解的帶著憂鬱的眼神,如White所說:炫燿絕望!

約翰‧艾許貝瑞說:「在巴黎生活過以後,不管在哪裡你都會不適應,即使在巴黎也一樣。」

我會不會這樣呢?我不確定。

總之,這段日子,我如果不是在巴黎,就是在普羅旺斯,暫且別找我。

關於照片:巴黎的憂鬱.1997年.小花拍攝( 照片掃描效果很糟,層次都不見了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imi1974 的頭像
    rimi1974

    極地之光

    rimi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